水利奇迹--沱灌工程
2023-11-07 09:27:58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    很多人熟知四川隆昌是中国石牌坊之乡,确不了解这块土地上有一雄伟的人工水利奇迹--沱灌。尤其那上百公里的沱灌渠,翻越山梁、横跨沟壑,宛如空中长城般壮观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沱灌渠十里长虹(局部) 徐凯摄

  隆昌境内无大江大河,历史上十年九旱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在缺衣少食等极端困难条件下,隆昌举全县之力,修建了庞大的沱江石盘滩提水灌溉工程(简称沱灌工程),彻底解决了隆昌干旱频繁、靠天吃饭的历史难题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沱灌工程基本情况

      沱灌工程地跨内江市隆昌市、东兴区两地,从沱江干流东兴区石盘滩段提水,经人工建设的引水总干渠至隆昌古宇湖及柏林寺水库,保障周边35.53万亩农田及100万余人用水。沱灌工程享有“北有红旗渠,南有沱灌渠”美誉,是全国第二、四川省第一的水轮泵群提灌工程。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,沱灌工程在第三期续建配套后共建成引水干渠228.5公里,毛细支渠1000多公里,村级提灌站100多座,年提引水能力1亿立方米以上。

     1972年8月,隆昌召开沱灌工程誓师大会。“大战石盘滩,引水上高山。誓叫沱江水,畅流隆昌县!”人们举起拳头,誓词响彻云霄。隆昌人挂在嘴边的“修沱灌”通常是指这段时期。从1972年到1980年,沱灌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历时8年。当时由43个公社组建41个民兵连、8个区组建8个民兵团、县为1个民兵师,参与修建沱灌的人员统称“水利战士”。机关单位把最优秀的干部抽调到沱灌工地,各生产大队毫无保留地把有技术的石匠木匠、有文化的知青,以及能写会算的同志全部送到沱灌工程一线,他们当中有父子、有兄弟、有妯娌,他们饥餐露宿、挥汗流血、不怕牺牲,先后参与的“水利战士”近10万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石盘滩提灌站 李箭摄

     第一期项目自1972年8月至1975年12月,建成包括大坝、船闸、冲沙闸、水轮泵站在内的枢纽工程,以及引水总干渠14.8公里,平均过水宽3.6米、深3米、流量6.5立方米每秒,内江县(今东兴区)境内中山、椑南两地1.5万亩耕地实现旱涝保收,隆昌县部分耕地开始灌溉;第二期项目自1976年至1980年,建成左干渠、右干渠、双凤电力提灌站、古宇庙水库及配套干渠。其中的石质连拱渡槽非常宏伟壮观,有的渡槽长达500米,渡槽主桥孔399孔,其中跨距30米的55孔、10米的41孔、3米的主副拱303孔,最高达27米。渡槽平均过水深1.8米、流量2.5万立方米/秒。灌区覆盖了隆昌80%以上的区域、耕地和人口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979年古宇-胡家干渠胡家公社民兵连施工现场 王民洽摄

1981年开始,由专业施工队伍陆续实施第三期续建配套工程,建成电力提灌渠、自流渠120.7公里,抗旱调节功能进一步提升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沱灌工程效益及影响

沱灌工程的影响是深远的,其发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,具有广阔的经济前景和广泛的社会意义。

石盘滩水电站不但提水还发电。经过1992年至1996年的两次技术改造,年发电收益已经突破千万元。

每年春灌和夏旱,沱江水经双凤、黄家、响石等镇直接由主干渠灌溉农田,圣灯、胡家、石燕桥、李市、云顶等镇由古宇湖自流灌溉。隆昌由原来的“十年九旱”之地变为“鱼米之乡”。如今10万亩稻渔产业、10万亩柑橘产业、5万亩木本油料产业、25万亩特色农业形成新的现代产业格局。

隆昌地下苦咸水、盐碱水居多,饮水安全成为问题。隆昌第一水厂建成后,供水管网延伸到大部分村镇,每天从古宇湖取水7万方净化处理,保障了80万人的饮用水问题。古宇湖的水源补充全靠沱灌输送。在2022年和2023年旱情严重的情况下,沱灌输水工程保障了隆昌正常的生产生活。

以前隆昌城区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。有了水源保障后,城市人口逐年增多,面积扩大了5倍多,今天的城规模发展到近27平方公里。

1951年大旱,隆昌专区被迫撤销迁往泸州,许多筹建中的大企业迁址。修建沱灌工程以后,隆昌工商业逐步兴旺。如今,隆昌以开发区为核心,以玻陶工业园和桂花井片区为两翼,大力发展机械汽配、食品医药、纺织服装、玻璃陶瓷、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,双“500亿园区”产业集群现场规模。

古宇湖为隆昌沱灌工程的顿蓄水库,水面5平方公里,湖中有大小岛屿6个。每年栖息的候鸟种类多达72种、10万只。古宇湖成为4A级旅游景区。

 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孔子公园俯瞰古宇湖 徐凯摄

      没有沱灌就没有隆昌的今天!沱灌工程是生命基础工程、民生工程、发展工程,发挥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。带来产业发展欣欣向荣,隆昌获评“中国西部鱼米之乡”、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(市);带来群众生活幸福甜蜜,“候鸟乐园”古宇湖声名远扬,城乡居民用水有效满足;带来城乡面貌显著改善,隆昌获得省级园林城市,成功撤县建市,获评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沱灌工程是一座精神丰碑

       在那艰苦的年代,沱灌工程建设者直面设备技术落后、粮食紧张、物资短缺等问题,不惧艰难、不怕牺牲、英勇斗争,致力啃下“硬骨头”。工程需要的大部分材料是就地开采的条石,一块重达六七百斤,大家一锤一锤凿、一块一块挖。山路狭小崎岖,搬运石材除了使用板板车、手推车,基本靠人工抬,大家手磨破了、脚划伤了、肩头擦坏了,糊上泥巴止血继续投入战斗,有的是摔断了手吊着一个膀子工作。当时工地上粮食按月定量供应每人43斤左右,吃不饱就挖野菜填肚子;没房住,在野外搭建窝棚或借住当地农民草房、牛舍;没床睡,用木头搭建简易床或在地上铺柴草床;吃水、洗脸、洗脚全靠溪流池塘解决;很多人在冬天的工地上都是穿草鞋单衣劳动。工程中,共安砌石料3.54万立方米、完成土石方712万立方米,307人因工致残,有的落下终身残疾、生活不能自理,37名英雄壮烈捐躯,最年轻的仅20岁,用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筑就了沱灌这座不朽丰碑。

     在十年动乱期间,各种工作和社会秩序几乎停摆。但隆昌的党政领导面对干旱、缺水严重影响隆昌人民生产生活的状况,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,践行初心、担当使命,执政为民、不负人民,全力修建沱灌工程。时任省领导杨超同志多次协调、高位推动,强调沱灌工程不仅是隆昌的工程,也是四川的工程。省级相关部门优先保障工程所需资金、物资,及时研究解决问题。内江地委(内江市委)、内江县委(东兴区委)心系民生、顾全大局,在协调土地、支援物资、青苗补偿、项目推进、群众安置、纠纷调解等方面主动作为,确保工程有力有序推进。隆昌县委把实施沱灌工程、解决群众缺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,举全县之力修沱灌,全力以赴搞建设、解民忧。

      沱灌工程自始至终体现着坚持真理、坚守理想、解放思想、创新突破的精神。工程建社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,隆昌县委抵制错误思潮,打破守旧思维,作出了去几十公里外内江县境内修建沱灌引水的科学决策、重大决定,创造性解决缺水难题。工程建设中创新方式方法,一期工程实行定任务、定时间、定质量、定地段、定材料“五定”责任制,二期工程实行包任务、包工期、包质量、包材料、包投资“大包干”责任制,落实责任,细化任务,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、主动性,保障了工程又快又好推进。强化技术革新,干渠建设因地制宜、因山就势,并充分利用本地石雕工艺,展现青石文化、艺术气息;七八十年代通过水轮泵提水,九十年代技改成电力提灌,与时俱进、高效优质运转。

      沱灌工程建设中,不论是灌溉受益地区还是非受益地区,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,都不计局部利益和个人得失,始终团结协作、甘于奉献。926户、4145人不讲条件移民搬迁,离别了世代居住的家园,没要一分搬迁费。工程建设使用的大锤、錾子、竹筐等工具,很多是老百姓捐献的或者建设者自带的。很多人三五个月才能休息两天,步行上百里路回一次家,依然毫无怨言。

       沱灌工程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“担当为民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开拓创新”等精神,集中体现着党的根本宗旨、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,是一笔来之不易、必须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,是激励我们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精神动力。沱灌工程还将是乡村振兴、红色资源研学旅游、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、干部培训、思政教学、群众教育、精神文明建设等的文化支撑。

备注:沱灌工程是新中国自红旗渠后最大的人工水利工程。它很少被外人了解,网上和百度资料也多处错误。其中几个核心问题,一是沱灌修了多少年?有一个荒唐的数据是27年。其实,我们讲的修沱灌,通常指10万民兵参与义务劳动的8年艰苦岁月。第三期续建配套,由专业施工单位承建从1982年至今都在逐步提升。二是修沱灌用了多少钱?网上说1.5亿元。大错特错。那8年,财政拨款1.5亿元。投工投劳5500多万个是不计工资的,4000多人搬迁是没有搬迁费用的,各级、各单位捐款捐物价值数千万也是没有计入的。第三期续建配套,中央和地方陆续投入10多个亿的资金。

作者: 林昌宏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、隆昌市文联副主席。有散文、诗歌、小说、剧本等在《中国文艺家》《四川日报》《今古传奇》《国际日报》等刊物媒体发表。编辑出版《隆昌脱贫攻坚故事集》《隆昌地域文化》等多部地方文献,代表作有长篇小说《巴蜀袍哥传奇》《青石缘》《月亮坡》。另有多篇社会科学论文获得四川省、内江市奖项,曾任凤凰卫视5集纪录片《消失的江湖--袍哥故事》主讲嘉宾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